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频道 >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发布时间:2025-09-24 点击:4次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他背着沉重的书包,手中还握着一把细长的剑袋,这位看似普通的学生,正是近年来在国际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籍花剑运动员——费若秋,从法国顶级俱乐部的职业选手到常春藤盟校的全日制学生,这位25岁的“旅法剑客”正在书写一段非凡的人生篇章。

从剑道到校园:一个不寻常的选择

2024年秋季学期,当大多数职业运动员正处于巴黎奥运会后的调整期时,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剑坛意外的决定——暂停职业生涯,赴美求学,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运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双学位项目。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巅峰期选择回归校园,”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坦言,“其实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自从20岁加入法国竞技俱乐部以来,我一直在为这个计划做准备。”

费若秋的职业生涯可谓光彩夺目:18岁获得全国冠军,20岁签约法国里昂剑术俱乐部,22岁帮助队伍夺得欧洲俱乐部锦标赛亚军,24岁在世界击剑锦标赛中闯入个人前八,正值运动黄金年龄,他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竞技体育是短暂的,而教育是永恒的。”费若秋轻轻搅拌着咖啡说道,“我始终记得我的导师——法国名教练雅克·杜邦的话:一个真正的剑客不仅要精通剑术,更要懂得用智慧指引人生。”

跨洋求学:挑战与适应

哥大的学习生活对费若秋来说并不轻松,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进行体能训练,上午上课,下午在图书馆学习到6点,晚上则前往曼哈顿击剑中心担任助理教练并保持自己的技术训练。

“最困难的是语言关。”费若秋坦言,“虽然我在法国生活时学了英语,但学术英语完全是另一个层次,第一学期我几乎每天只能睡4小时。”

他的经济学教授马克·约翰逊评价道:“费若秋是我见过的最勤奋的学生之一,他有着运动员特有的专注力和毅力,这些品质在学术领域同样珍贵。”

费若秋将击剑中的训练方法应用到学习中:“击剑教会我如何分析问题、寻找突破口,学习就像面对一个陌生的对手,你需要观察、试探、找到最适合的进攻时机。”

文化融合:东方智慧与西方教育

作为一名中国出生、法国训练、美国求学的运动员,费若秋对文化融合有着独到见解。

“中国的训练体系注重技术打磨和纪律性,法国剑术强调艺术性和战术思维,而美国体育文化更注重创新和自我表达。”费若秋分析道,“这三种文化正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员培养体系。”

在哥大,费若秋创办了“剑道哲学”研讨会,将东方武术哲学与西方心理学相结合,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他还协助校击剑队训练,将欧洲先进的训练方法引入美国大学体育。

“费若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哥大击剑队主教练安德森表示,“他不仅技术精湛,更重要的是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这项运动。”

平衡之道:运动员与学生双重身份

如何平衡学业与运动训练是许多学生运动员面临的挑战,对费若秋而言更是如此,他必须同时保持竞技状态和学术表现。

“时间管理是关键,”费若秋分享了他的方法,“我采用击剑中的‘节奏控制’概念来安排时间,学习与训练需要不同的节奏,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替周期。”

他的日常生活严格按计划进行:周一、周三、周五侧重技术训练;周二、周四侧重体能;周末则主要用于复习和预习功课,即使在考试期间,他也会保持最低限度的技术训练以维持手感。

“某种程度上,学习反而帮助了我的击剑训练。”费若秋笑道,“运动心理学课程让我更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教育学的知识则帮助我更好地分析技术动作。”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未来规划:连接东西方体育桥梁

谈及未来,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完成哥大学业后,他计划重返职业剑坛,但最终目标是建立一座连接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桥梁。

“我希望能在中国创建一个融合欧洲训练体系和美国体育科学的新型击剑学院。”费若秋眼中闪着光,“现代体育需要跨界融合,需要科学与传统的结合,中国有许多有天赋的击剑苗子,他们需要更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费若秋已经在逐步实施这个计划,去年暑假,他就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多场击剑讲座,介绍欧洲最新的训练方法,吸引了数百名年轻运动员和教练员参与。

“体育不仅是竞争,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费若秋说,“通过击剑,我学会了尊重、耐心和坚持,这些价值超越了比赛本身,适用于每个人的人生。”

旅法经历:塑造冠军品格

在法国训练的四年时间,对费若秋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最初加入法国俱乐部时年仅20岁,语言不通、文化陌生,技术风格也与欧洲选手迥异。

“最初六个月是最困难的。”费若秋回忆道,“欧洲击剑强调主动控制和战术变化,而国内训练更注重快速反应和技巧,我需要完全重新理解这项运动。”

在法国教练杜邦的指导下,费若秋逐渐适应了欧洲训练体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兼具东方灵敏和西方战术思维。

“杜邦教练常说:‘剑如人生,需要平衡与节奏’。”费若秋说,“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击剑,也适用于我的求学之路。”

哥大生活:寻找新的节奏

在哥伦比亚大学,费若秋继续保持着运动员的纪律性,但也学会了放松和享受校园生活,他参加了国际学生组织,经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偶尔也会在校园里展示击剑技巧,成为小范围内的“名人”。

“同学们最初觉得我是个奇怪的组合——既是职业运动员又是严肃的学生。”费若秋笑道,“但现在他们理解了,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都需要专注、纪律和激情。”

费若秋特别感谢哥大的学术支持系统,学校为运动员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学习辅导和时间管理指导,帮助他顺利过渡到学术生活。

“哥大教授们很欣赏我的背景和经验,”费若秋说,“他们鼓励我将实战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这让我找到了学术研究的方向。”

体育与学术:双轨并行的人生

在费若秋看来,体育和学术并非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领域。

“体育训练培养了我的毅力和抗压能力,这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费若秋说,“反过来,学术训练提高了我的分析能力和系统思维,这又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击剑技术和战术。”

费若秋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运动心理学中的“压力下的决策制定”,他经常用自己的比赛经验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在决赛的关键时刻,选手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如何训练这种高压下的决策能力?这些都是我想探索的问题。”费若秋解释道,“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的结合,可能会产生有趣的结果。”

回馈社会:超越竞技的价值

尽管课业繁重,费若秋仍定期在纽约当地中小学开展击剑普及活动,特别是面向华裔社区的孩子们。

“许多亚裔家长更看重学业成绩,但我希望展示体育同样具有教育价值。”费若秋说,“击剑培养的专注力、策略思维和应变能力,对学习也有直接帮助。”

去年,费若秋指导的一名13岁华裔学生获得了全美青少年击剑锦标赛的前八名,同时该学生在学校的学业表现也有显著提高。

“这是最让我自豪的成就之一,”费若秋说,“证明体育和学术可以相互促进,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前行之路:永不停息的脚步

面对未来,费若秋保持着运动员特有的乐观和决心,他计划在2026年完成哥大学业后重返职业剑坛,备战洛杉矶奥运会,同时继续推进他的东西方体育交流计划。

“人生就像击剑比赛,需要不断调整步伐和节奏。”费若秋说,“有时需要快速进攻,有时需要稳健防守,重要的是保持平衡,看清方向。”

在哥大图书馆的灯光下,费若秋合上书本,收拾好背包,准备前往训练馆,在那里,他将从学生变回剑客,继续在两个世界中追求卓越。

“我不知道未来具体会怎样,但我知道的是——”费若秋背起剑袋,微笑着说,“无论是剑道还是校园,我都会全力以赴,因为这不仅关乎成绩,更关乎成为更好的自己。”